4000-399-959

周老师:19945046262

首页茶艺知识文章

绿茶可品可赏

绿茶可品可赏,无论茶青的外观色泽,是呈现绿叶、白叶、紫叶或黄叶,还是白毫、黄芽,只要加工过程中,未经发酵,存在着杀青、揉捻、干燥工序,这类茶,就是绿茶。绿茶具备干茶绿、汤色绿、叶底绿的三绿特征,清香犹在,香高味醇。

绿茶究竟起源于何时,还不好定论。张揖《广雅》中有: "荆巴间采叶作饼,以米膏出之。” “荆巴,是指现在的湖北与川渝地区,这是关于茶叶制作的最早记载。此时,用米膏黏附的饼茶,大概属于比较粗老的晒青绿茶,也可能更接近白茶的雏形,至于是否存在着蒸青过程,从文献的记载中,还不能断定。总之,因粗老茶的果胶含量低,缺乏黏性,故压饼时,以米膏出之。

由于早期的茶青,采摘粗造成饼菜的青气味浓,为消除的青气涩味,唐代完善了叶的蒸青工艺,其后的蒸青菜饼,逐渐取代了原始的晒青茶饼。陆羽在《茶经》中,对于饼茶的制作有详细记载: “晴,采之。蒸之,捣之,拍之,焙之,穿之,封之,茶之干矣。蒸青后压制的饼,穿孔是为了贯串烘的方便,通过烘焙干燥,去掉青气,增加香气,便于保存。为了进步消除茶饼的涩,到了宋代,在鲜叶蒸青之后,又增加了一道压榨茶汁的工序。宋徽宗的《大观茶论》写道: “压惟其宜,研膏惟熟,焙火惟良。

饼茶,又叫团茶、片茶。相对于饼茶,蒸青散的香气,得到了更好的保留。然而,蒸青工艺的缺陷是,茶的香气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,体现的香气也不够浓郁,于是,利用干热,发挥叶特殊香气的炒青技术,在唐代开始萌芽。

刘禹锡的《西山兰若试茶歌》诗云: “山僧后檐茶数,春来映竹抽新茸。宛然为客振衣起, 自傍芳丛摘鹰嘴。斯须炒成满室香,便酌沏下金沙水。骤雨松风入鼎来,白云满盏花徘徊。悠扬喷鼻宿散,清峭彻骨烦襟开。在诗中,刘禹锡认为,他品尝的炒青绿茶,茶香盈室,其香气高于蒸青绿茶。又有新芽连拳半未舒,自摘至煎俄顷余,这说明诗人也认同炒青相比蒸青工艺,省时省力,这是关于炒青绿茶的最早的文字记载。

从上文可以看出,在唐宋时期,以蒸青团茶为主导的同时,蒸青散茶和炒青散茶,也一并存在着。经唐、宋、元代的进一步发展,炒青绿茶逐渐增多。到了明代,尤其是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,惟采茶芽以进的助推,茶叶的制法,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,炒青制法开始百花齐放,并日趋完善。在《茶录》、《茶疏》和《茶解》中,对此均有详细的记载。其制法大体为:高温杀青、揉捻、复炒、烘焙、干燥等等,其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,已经非常近似。尽管如此,由于饼茶的运输便利性,很多偏远茶区的团茶、片茶和方茶,仍然不同程度地遗存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