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0-399-959

周老师:19945046262

首页茶艺知识文章

茶的归经与五行之间的关系

茶的归经与五行之间的关系,在中医理论中,出现得比较晚。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认为,茶入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经,能够调节五脏的生理活动。于是玄虚的江湖人士,便把茶的外观颜色,与五行之间胡乱联系起来,这是极端错误和肤浅的。例如,许多人乱讲,白茶色白,按五行应该入肺经。岂不知,白茶只是毫白,其芽叶都是暗绿、灰绿或灰褐的。白茶只是工艺上的分类,茶汤也不是白色的,多呈杏黄、橙黄色等。另外,还有比白茶更白的安吉白茶,却是绿茶。因此,不能刻意把中医认为的哲学上的,与五脏、五行随意挂钩

如果借助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的五行生克,来分析茶的属性和转化关系,会有助于深化对茶的理解。如果把字拆开,即是人在草木中。新茶属木,在春天具有生发性,木性寒。脾胃属土,土性温。不发酵或发酵轻的茶,像绿茶、白茶、轻发酵的乌龙茶或生普等,茶性苦寒。因为木能克土,所以,这类不发酵或发酵轻的茶,必然会伤及胃肠。发酵重或焙火适度的茶,像武夷岩茶、红茶或熟普等,茶性醇和,对胃肠的刺激较轻。茶的寒性与碱性的同时存在,决定了茶不可能具备养胃的疗效,也避免不了,对胃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,这就是不宜喝浓茶的根本所在。茶的杀菌、解毒作用,可能会对某些消化系统炎症,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,但这与养胃,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。

一切色相,皆归尘土,何况是茶?有了年份的老茶,一般会经历渥堆、发酵或焙火等工艺,又历经了岁月的自然陈化,木性腐熟而具有了土性,土性味甘性温,从而具备了不寒而润、清凉宜人的保健功效。

等级较高的茶,茶中内含物质的平衡协调性较好,茶氨酸的含量高,果胶丰富,入口回甘快。甘者补而苦则泻,茶的寒凉之性,就是其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理基础。可见,好茶是功兼补泻的良药,故诗仙李白赞扬茶能还童振枯、扶人寿也。品质较差的茶,内质不协调,存在偏性,滋味苦涩,降泻作用明显,故身体虚弱的老人、儿童和胃肠不佳者慎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