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老师:19945046262
茶事典故】千里送惠泉
惠山泉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惠山山麓锡惠公园内。
唐代丁用晦《芝田录—李德裕》:“李太尉……在中书,不饮京城水,悉用惠山泉,时在水递之号。”李德裕,赵郡人。唐武宗时出任宰相。讲究饮茶用水,通过驿站传递或派专人赴无锡提取“天下第二录”惠山石泉,人称“千里送惠泉”。因劳民伤财,招致非议。诗人皮日休作《题惠山泉》讥之:“丞相常思煮泉时,郡候催发只忧迟。吴关去国三千里,莫笑杨妃爱荔枝。”
相传经中国唐代陆羽亲品其味,故一名陆子泉,相传唐代陆羽评定了天下水品二十等,惠山泉被列为天下第二泉。经乾隆御封为“天下第二泉”,被唐代诗人李坤称为“人间灵液”。刘伯刍、张又新等唐代著中唐时期诗人李绅曾赞扬道:"惠山书堂前,松竹之下,有泉甘爽,乃人间灵液,清鉴肌骨。漱开神虑,茶得此水,皆尽芳味也。"宋徽宗时,此泉水成为宫廷贡品。元代翰林学士、大书法家赵孟頫专为惠山泉书写了"天下第二泉"五个大字,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泉亭后壁上。当时,赵孟頫还吟了一首咏此泉的诗:"南朝古寺惠山泉,裹名来寻第二泉,贪恋君恩当北去,野花啼鸟漫留连。"
惠山泉为唐大历元年至十二年(766-777)无锡令敬澄所开凿。惠山的得名是因为古代西域和尚慧照曾在附近结庐修行,古代"慧"、"惠"二字通用,便称惠山。惠山泉水源于若冰洞,呈伏流而出成泉。泉池先围砌成上、中两池。上池呈八角形,由八根小巧的方柱嵌八块条石以为栏,池深三尺余。池中泉水水质很好,水色透明,甘冽可口。中池紧挨上池,呈四方形,水体清淡,别有风味。至宋代,又在下方开一大池,呈长方形,实为鱼池。明代雕刻家杨理特在下池池壁雕刻了一具螭首,这螭首似龙非龙,俗称石龙头,中池泉水则通过石龙头下注到大池之中,终年喷涌不息。池前建有供茶人品茗的漪澜堂,苏东坡曾在此赋诗曰:"还将尘土足,一步漪澜堂。"
惠山多清泉,历史上冰有“九龙十三泉”之说。位于惠山寺附近的惠山泉原名漪澜泉,相传它是唐朝大历末年(公元779年),由元锡县令警澄派人开凿的。共两池,上池圆,水色澄碧,饮料都在这里汲取;下池方,虽一脉相通,但水质不加上池清澈。唐朝陆羽在他著的《茶经》中排列名泉20处,无锡惠山泉位居第二。另一位评水大家刘伯刍认为:“透宜于煮茶的泉水有七眼,惠山泉是第二”。此后“天下第二泉”之名为历代文人名流所公认。宋代诗人苏轼曾两次游无锡品惠山泉,留下了“独携天上小团月,来试人间第二泉”的吟唱,更使惠山泉生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