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0-399-959

周老师:19945046262

首页茶艺知识文章

绿茶以芽为贵二

茶芽的肥瘦,并非考量好茶的标准。《金陵琐事》中的云泉道人说: “凡茶肥者甘,甘则不香。茶瘦者苦,苦则香。读此句,常让我想起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味蕴。好茶生于烂石之上,往往其芽长于叶,瘦削挺拔,不过,环肥燕瘦,各有千秋。许次纾在《荼疏》里,提到关于龙井茶的种植观点,耐人寻味,他说:“钱塘诸山,产茶甚多,南山尽佳,北山稍劣,北山勤于用粪,茶虽易壮,气韵反薄。这确实是懂茶人的独到见解。北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,有《茶芽》一篇专论,他写道:茶芽舌、麦颗者,极下材耳,乃北人不识,误为品题。予山居有《论》、《尝茶》诗云:谁把香名雀舌?定知北客未曾尝。不知灵草天然异,一夜风吹一寸长。"沈括认为,对于同一个品种唯芽长者为上品,短芽者,为发育不良、内含物质贫乏的次品,这是极有见地的高论。

对生态绝佳的茶山而言,海每升高100米,气温会下降0.6℃因此,越是生态好的高山茶,其采摘就会越晚。如果我们仍执着于喝茶追早的错误理念,买到的茶,不是大棚茶、化肥茶或平地茶,就是早熟或是植物微素生的茶,茶虽以清明之前为,但是明前、雨前茶的分类,是根据长江流域、江南茶区的气候条件来划分的,原则上,每相隔500公里的气候条件,便会相差一个节气,如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四川等茶区,是无法套用明前这个概念的。

嫩绿微黄碧涧春,采时闻道断荤辛。早春茶的色泽,诗中摹写得非常准确,嫩绿微黄,是春茶的重要特征。当市场一味追求色绿的时候,大量的低温杀青茶,便会应运而生,主要表现为:漓泡时的青气重、有涩味,刺激胃等。传统的杀青方式,必须使杀青叶的叶面温度,迅速达到80℃以上,并保持2-3分钟,才能完全实现多酚氧化酶的热变性。高温杀青,也有利于绿茶高沸点香气的形成。

既然杀青时的叶面温度会高达80℃以上,并保持一段时间,那么,那些用低温水泡茶的方式,就是值得商的。更有甚者,还有人宣传用冷水泡茶。茶本苦寒之物,低温水泡茶,寒上加寒,香气物质难以挥发出来,对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。《本草纲目》引用陈藏器曰: "茶苦寒,久食令人瘦、去人脂,使人不睡。饮之宜热,冷则痰聚。古人经常讲,大抵饮茶宣热宣少,空腹最忌之。沸水泡茶,包含着传统养生的智慧,用热水抵消茶的部分寒性,这就是古人去性存用的妙处。

绿茶按照杀青和干燥方式的不同,分为炒青绿茶、烘青绿茶、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。通过高温杀青,完全制止鲜叶中氧化酶的活动,使可溶性果胶增加,挥发掉低沸点的青草气物质,减少苦涩舞味重的酯型儿茶素,以消除苦味等。依靠揉捻,破坏掉叶间的细胞组织,使汁外溢,既便于卷曲成型,又可促进绿茶的色香味的形成。最后的干燥环节,实际上是一系列的非酶化学变化,茶叶中的糖类、蛋白质、氨基酸、果胶及多酚类物质等,受热产生的变化,对绿茶香气、滋味、汤色的最终形成,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。

绿茶淡中有味,诗意可咀。嫩芽香且灵,吾谓草中英。有些即使不品,仅听听茶名,已是不啜而醉了,例如敬亭绿雪、顾渚紫笋、天目青顶、黄竹白毫、文君嫩绿、湄江翠片、千岛玉叶、休宁松萝,庐山云雾、舒城兰花等等。会喝茶,是一种清福;遇到好茶,是一种缘分。最爱花开佳客至,茶瓯绿泛雨前芽。